10月12日, 2023
近日,山东省泰安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泰安市碳达峰工作方案》的通知指出,关于城乡建设绿色低碳工程方面。推进农村建设和用能低碳化。推进绿色农房建设,鼓励和引导农村居民实施农房节能改造。提升农房绿色低碳设计建造水平,提高农房能效水平,鼓励建设低碳、零碳农房,到2030年建成一批绿色农房。推进太阳能、地热能、空气热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在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中的应用,推广光伏与畜禽渔业养殖、农业发展相结合的“光伏+”综合利用模式。加强乡村能源基础设施建设,开展电网、燃气管网、热力管网等建设改造,加快实施农村电网巩固提升工程,全面提高乡村电气化水平。
积极探索无煤化供暖模式,因地制宜推行热泵、生物质能、地热能、太阳能、核能小堆等清洁低碳供暖。推动建立城市热源大环网,畅通工业余热入网,优先采用余热供暖,推进莱热入泰项目建设。提高建筑终端电气化水平,建设集光伏发电、储能、直流配电、柔性用电于一体的“光储直柔”建筑,提升建筑用能链条整体效率。
推广绿色低碳建材和绿色建造方式,大力发展装配式建筑,强化绿色设计和绿色施工管理。落实建筑拆除管理办法,杜绝大拆大建。推进县城绿色低碳发展,建设绿色城镇和绿色社区,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区)、社区、园区争创零碳试点。
关于能源绿色低碳转型工程方面。大力发展新能源。以光伏发电为重点,以生物质能、地热能为补充,推动新能源多元化、协同化、规模化发展,打造“国内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示范城市”。加快发展光伏发电,采用农光互补、渔光互补、生态治理等模式,因地制宜发展“光伏+”集中式电站。推动建筑光伏一体化发展,鼓励工业厂房、商业楼宇、交通枢纽、公用场所等建筑屋顶开展分布式光伏应用,鼓励企业建设以分布式光伏为主的“智慧微网”平台,实现可再生能源就近消纳。发挥政府带头作用,对政府单位楼房建筑、国有企事业单位厂房建筑以及医院学校等建筑资源有效整合摸排勘察,优先达成分布式光伏项目建设。有序发展生物质能,统筹推进生活垃圾发电、农林生物质发电项目建设,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清洁供暖。有序推进地热能利用,鼓励大型公共建筑、商业综合体等热(冷)需求稳定场所发展浅层地热能取暖(制冷)。推动岱岳区、肥城市等资源富集区开展水热型地热能综合梯级利用。到2030年,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规模达到800万千瓦以上。
推动煤炭生产和消费转型升级。实施煤炭资源绿色开发工程,推进煤矿智能化改造和既有装备设施节能改造,依法依规退出煤炭生产低质低效产能,全市煤矿基本完成智能化改造。增强煤炭供应保障能力,加快建设储配煤基地。推动重点用煤企业减煤限煤,合理控制煤炭消费。积极推动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大力推进30万千瓦及以上煤电机组节能降碳改造、供热改造、灵活性改造“三改联动”,在确保电力热力稳定接续供应的前提下,实现30万千瓦以下抽凝机组和达到退役条件的背压机组基本替代退出。实施煤电机组对标行动,不断降低供电标准煤耗。到2025年,煤电机组正常工况下平均供电煤耗降至295克标准煤/千瓦时以下。
有序引导油气消费。加强与上游企业战略合作,扩大油气调入规模,保障管道来气配额。加快提升管道气供应能力,推动天然气干线、支线、联络线建设,着力打造鲁中输气枢纽。加快重点用户专线建设,保障盐穴储气库、燃机项目等供气需求。拓宽油气供应渠道,提升冀宁线、平泰线、泰青威线、宣宁线天然气通道以及鲁宁石油和鲁皖、港枣成品油通道传输能力。依托道朗油气传输枢纽建设,打造山东省内陆LNG储备基地。合理扩大天然气应用规模,大力实施“气化农村”工程,拓展天然气在热电、化工、建材等行业的替代应用。到2030年,长输油气管道达到668千米以上。
加快建立新型电力系统。推动电网数字化智能化升级,统筹推进源网荷储一体化试点项目建设,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智慧电力系统。加快建设陇东至山东特高压直流输电通道。完善高压配电网,推进实施泰山、岱宗站主变扩建工程,实现高中低压空间优化布局、时间合理过渡。大力推动响应能力提升,建立独立储能共享和储能优先参与调峰调度机制,引导电力需求侧资源自主响应调节,提高能源系统经济性和运行效率。持续加强智能电网建设,探索实施“源网荷储一体化”和多能互补工程示范项目,着力构建220千伏分区域环网运行、110千伏深入负荷中心、10千伏全部互联互供、“源网荷储”灵活互融的智能电网。
关于节能降碳提质增效工程方面。聚焦城市节能降碳,开展建筑、交通、照明、供热等基础设施节能升级改造,推进先进绿色建筑技术示范应用,推动城市综合能效提升。实施园区节能降碳减污工程,聚焦园区节能降碳,推动园区公共设施共建共享、能源系统优化和梯级利用、资源循环利用和污染物集中安全处置,积极打造节能低碳示范园区。
推进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增效。建立以能效为导向的激励约束机制,以电机、风机、泵、压缩机、变压器、换热器、工业锅炉、制冷机、环保治理设施等为重点,综合运用价格、补贴等多种手段,推广先进高效产品设备,加快淘汰落后低效设备。加强重点用能设备节能审查和日常监管,强化生产、经营、销售、使用、报废全链条管理,严厉打击违法违规行为,全面落实能效标准和节能要求。
强化新型基础设施节能降碳。统筹规划、有序推进新型基础设施集约化建设,优化空间布局,严控总量规模,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优化新型基础设施用能结构,推广采用直流供电、分布式储能、“光伏+储能”等模式,探索多样化能源供应,提高非化石能源消费比重。推动既有设施绿色低碳升级改造,推广使用高效制冷、先进通风、余热利用、智能化用能控制等绿色技术,提高能源利用效率。
Comments are closed, but trackbacks and pingbacks are open.